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

时间:2024-08-16 16:26:34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
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

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,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,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,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

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,作者史铁生。文中讲述了自己双腿瘫痪后,几乎丧失了生活的勇气,是身患重病的母亲用体贴入微、深沉无私的爱,使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义,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。我在备课时,根据课标、单元目标和教材内容、以及学情,确定了一下三条学习目标。

1、通过多种形式读文,理解重点词语。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,能说出课文内容,把握文章主旨。

2、小组合作、品味人物的语言、动作、神态,从细节描写中感受母亲浓烈而深沉的爱子之情。

3、联系生活,思考我们要怎样“好好儿活”。

我根据学习目标,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

1、导入新课

2、整体感知。(学习字词、了解内容)

3、赏析句子、解读亲情——“好好儿活”

4、感悟课文、思考人生——“好好儿活”

整体上,我完成了学习目标。现在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反思我这节课的教学:

一、成功之举

1、就是作者材料的引入,我并不是在整体感知时一股脑儿的把作者介绍完了事。而是在两处插入。一是抓住文眼“好好儿活”这句话后,出示史铁生不幸的遭遇。让学生结合他悲惨的遭遇去理解文章中作者当时的心情——暴怒无常。二是在结尾,出示他取得的成就,来理解他明白了母亲的话,自己“好好儿活”。两处材料的引入,让学生有助于理解“好好儿活”的含义。

2、我在抓住核心“好好儿活”这句之后,通过几个渐进的问题来研读课文:

当时“我”好好儿活了吗?

母亲活的好吗?母亲如何对待病中的“我”?

一个人究竟应该怎样“好好儿活”?

二、教学机智(课堂生成吧)

在理解最后一段话时,我让学生先读,看看能想到什么,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。提问:“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?我是怎么懂得的?”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,有了效果。主要是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发言,我立刻请他起来,他说:“黄色的花淡雅,白色的花高洁,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,都能开得那么绚烂,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,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。”我听他说到这,我马上提出表扬:“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,说得太好了。”他都有点不好意思了。

三、败笔之处

通过对母亲的动作、语言、神态的细致描写来刻画形象的。我引导学生体会“扑”“抓”“忍”动作背后母亲的心情,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作者那种深沉的爱。抓住“央求”“喜出望外”“高兴”“敏感”等词语,让学生反复品读,分析母亲心情变化的原因。分析之后我指导学生读时。我没读好,但也感到学生读的不是太到位。

这是我的短板,我以后要好好练练朗读啊。
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2

《秋天的怀念》是史铁生写怀念母亲的一篇精美散文,今天我领着学生一起学习《秋天的怀念》。

当然是第一课时,一般情况下,第一课时就是让学生了解作家及其写作背景,通读课文,掌握生字词,感知文章主要内容,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。

今天也不例外,但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,我抓住了“看花”这条线索,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文所蕴含的亲情。

1、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

母亲在我暴怒无常的状态下,决定带我去北海看花。她一心想让我换种心情,走进大自然,忘记自己的忧愁。这是一种心底无私的爱。

2、我答应母亲去看花

母亲总是说让我去看花,我深深的体悟到母亲对我的关爱。我不能再伤母亲的那份真心,所以答应母亲决定去看花。这深深的隐藏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孝心。

3、母亲不能陪我看花

这其中包含了作者多少的无奈、内疚和悔恨。更多的是对母亲深深的思念。

4、我和妹妹去看花

我决定完成母亲的遗愿,领着妹妹一起去看花。一定要好好的活,在生命的歌唱里,蕴含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怀念。

“看花”在文章中多次出现,它蕴含了整个家庭浓浓的爱和亲情。花盛开着,花香四溢。亲情延续着,久久不息……
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3

《秋天的怀念》是一篇名篇,该怎样设计教学呢?小学时,孩子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。到初中该怎样让他们学到不一样的东西呢?

在备课设计上,我把作者是如何表达感情的作为了重点。对母亲的感情学生应该很容易在朗读中捕捉到,在教学时,重点应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情感。

我第一课时的重点,就设计了两个:一、1、了解史铁生的有关知识、经历。2、积累课文中的生字生词。二、课文朗读,通过课文的朗读,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和情感。第二课时,重点是通过细节描写的品味,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。抓住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两个段落,分析文中情感的双向流露。

第一课时,在积累了作者常识、和基本字词后。进入课文朗读环节,我采用的是自己范读一段,学生跟读一段的方法。在老师范读的同时,学生边听边勾画文中体现作者感情的词语和句子。我朗读的时候,有几个学生的眼角红红的,证明自己范读的还算不错。学生跟读的效果也不错。

让学生在读完之后判断本文的感情基调。学生很容易就得出深情忧伤。让学生对比阅读第二段和第五段,体会作者的情感。一节课就反复引导学生去读课文,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情感。知识补充:感情基调作品中流露出的具有稳定倾向的基本情调,如轻松欢快与悲伤沉重、缓慢柔和与急促强烈、高昂激越与低沉萦回、雄浑豪迈与感伤惆怅等。

第二课时,训练的重点两个:一是学概括。让学生学习用人物+动词+事件的方法,概括课文中的四件事情(四幅画面,勾连画面)必须用到菊花这个词,例:母亲邀我去北海看菊花。

我答应母亲去看菊花。母亲再不能看菊花。妹妹陪我看菊花。品析,文中多次提到看菊花的用意。(母亲带我看花,是对生命的热爱。菊花的淡雅高洁,是母亲品质的写照。菊花热烈深沉,是母爱的写照。母亲爱花,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)

小结过渡,母亲对我的爱凝聚在文章的字里行间,通过细节描写展示出来。知识讲座: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,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,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、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。细节,指人物、景物、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。它是小说、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。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。同样,没有细节描写,就没有活生生的、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。

给学生具体品析细节描写的方法,本句运用……描写,详细地写出了(刻画了)……表达了……让学生逐段选句子,一个一个站起来赏析说话,力争 ……此处隐藏9878个字……双腿瘫痪,经历如此悲惨的事情,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是可以理解的。然而,这样的痛苦并不是由作者一个人在承受。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始终在注视着他。母亲自己重病缠身却隐瞒病情无微不至的照顾瘫痪的儿子,用深深的爱温暖儿子绝望的心,用深深的嘱托帮儿子重新鼓起生活的风帆。字里行间凝结着深沉的情感,就连一个小小的字眼儿都能触动我们脆弱的神经。相信没有人不会被这篇文章所打动。

但是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文章是否能在课堂中生辉,我始终对自己没信心,讲这一课是小心翼翼的。课的开始,我出示了几首歌颂母亲的短诗,朗诵出来,简短亲切的句子似乎抓住了学生的心,教室里越来越安静。关于母爱的文章学生读的不少了,我们不久前也品读了一篇《孝心无价》,我想不出来再新鲜的导语了,不论说什么,学生一定会说:“又是母爱!”好文章怎容这样亵渎,母爱怎容这样亵渎?我便找来这几首小诗,巧妙地导入,却有了特别的效果。

讨论中心话题时时间控制的不是特别好,有点着急了,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讨论,让讨论更充分些,这样才能深刻体会一颗拳拳爱子之心。

但有一个地方我感觉到学生情有所动。在讲到“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,忍住哭声说:咱们娘儿俩在一块儿,好好儿活,好好儿活”一句时,我提问:母亲说的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吗? “想一想当时母亲什么情况?在读读这一句,想想有什么隐含的深意吗?”学生眼睛里有了闪亮,有举手的:“母亲自己身患重病,却来鼓励儿子。”“那他们娘俩儿能在一块儿好好活下去吗?”“不能。”“那前面的忍住哭声,除了看到儿子痛哭而感到痛苦时,母亲内心还有什么痛苦呢?”“母亲已患绝症,生命没有多少时间了,不能陪伴孩子们生活下去了。”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默,都在为母亲而悲伤,理解了,感动了,再去读,感受就不一样了。

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。通过引导,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,但是因为前面体会的不够深刻,所以这部分的感受不是很强烈。提问:“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?我是怎么懂得的?”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,有了效果。有学生说:“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,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。”还有学生说到:“黄色的花淡雅,白色的花高洁,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,都能开得那么绚烂,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,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。”说得太好了,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。我又提问:“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?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?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.”学生陷入沉思,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,哽咽难语,百感交集,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、愧疚之情。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。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。

前面听课时很多老师都用了“地震中妈妈手机留言”的故事,真的,不是落入俗套,这个故事太感人了,又是去年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情。今天拿来让学生重温,我看到了他们眼里闪出的泪光。舒缓动听的音乐声中再去体会,相信学生会有更深的感悟。

这是一节随堂课,当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,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向前辈请教,努力学习,提高自己,希望可以早日自我完善!
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3

《秋天的怀念》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,文中回忆了自己双腿瘫痪以后,母亲为使自己走出困境、重树生活的信心所做的努力,赞扬了深沉的母爱。该文也反思了作者沉浸在自己的遭际中而忽略了母亲的病痛与感受,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愧悔。文末也表达了七年后自己对母亲的理解和对生活的坚定信念。该文语言质朴、情感真挚、细节感人、意蕴深沉而耐人寻味。本课教学中试图通过反复朗读,注意朗读时的语气、节奏,用朗读反映不同人物特点,从而理解文中关键词句含义,体会字里行间流露的作者的情感。

教学实施时,发现学生阅读总浮于字面。如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描绘母亲“悄悄地躲出去”“偷偷地听”“扑过来抓住我的手”“忍住哭声”等行为,学生只能笼而统之的理解为母亲对“我”的关心和爱,却难以体会此时此刻母亲内心的复杂的感受。如何引导学生读进去?我预设情景——让学生假象自己是母亲,反复读。实际效果甚微。课后思考原因如下:

1、对学生预设不足。

学生刚升入初中,对文本的深入阅读训练还少,在阅读文章时,普遍习惯读故事情节,难深入文本细细体会。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这些情况,主观认为这些内容不难理解,没有准备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该怎么办。教学时就显得手忙脚乱。

2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的方法单一。

就像本课,要让十三四岁的孩子跟随文本,走进成人世界,理解这里母亲的这些隐忍的表现,体会母亲小心翼翼的情感,最好的办法不外乎创设情境。那么此处可以创设什么情境?如何创设情境?在什么时候创设情境?这些都值得在思考和推敲。
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4

执教《秋天的怀念》,本以为会上得满意,但上下来问题百出。

我设计这一课,先引导学生品析对母亲的描写之句,体会无私的母爱;后抓描写菊花的句子,理解母亲让“我”看花的深意。这两个问题串起文章内容,抓住作品主题。但学生在交流第一个问题时,反应不好。

课后想想,应该是我不重视朗读课文的原因。因为进入文本的方式主要是读,而学生年龄还小,想主动阅读,或根据语感品析很难。所以朗读是初一学生进入文本的最好方式。

还有就是我又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,想面面俱到,加之时间有限,我省去耐心引导学生生成答案。最终是句句都没品析到位。

一节课上得很拧巴。

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5

《秋天的怀念》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。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、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,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。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,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。文章语言朴素真切,意味深远,寄悲观于从容,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。

“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?”这个中心问题后提出来。学生当时只谈了前三段,没有说到母亲临终的嘱托,从母亲的最后一句话“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”中也可以看出母亲的良苦用心,母亲至死想的都是两个孩子!我应引导学生先谈到这儿,再来说妈妈的病。

最后一段话学生理解深刻。我让学生先读,看看能想到什么,学生说到作者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。提问:“我为什么现在懂得了母亲的话?我是怎么懂得的?”我引导学生再读此段联系前句体会,有了效果。有学生说:“菊花开得那么生机勃勃,母亲想让我看到菊花也能燃起生活的希望。”还有学生说到:“黄色的花淡雅,白色的花高洁,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,都能开得那么绚烂,母亲也想让儿子知道我们人也多种多样,都能活出自己的精彩。”说得太好了,说实话我都没想到这儿。

我又提问:“文中最后一个省略号有什么含义?有哪些意思没有表达出来而用省略号代替了?把你想到的写在省略号的地方.”学生陷入沉思,能悟出作者想到了妈妈的话后已是泪流满面,哽咽难语,百感交集,里面有对母亲的思念、愧疚之情。体会到了再来读就能读出感情了。之后理解文章题目就水到渠成了。

最后我推入文章高潮,以朗诵诗歌结束。缺点是学生没有读出其中的语气。

《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