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伶官传序》教学设计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,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《伶官传序》教学设计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《伶官传序》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:
1、掌握本文的字、词、句的意义及用法。
2、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,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。
3、理解文中阐发的“盛”“衰”;“得”“失”;“成”“败”;
“损”“益”;“兴”“亡”的道理。
教学重点:
1、文中关键字、词、句。
2、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。
教学难点:
1、明白“忧劳兴国,逸豫之身”的道理。
2、理解“谦受益,满招损”“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”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。
第一节
一、导入:
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这么一句话来总结自己惨败的原因----“天亡我也”。其实,不只是项羽,很多帝王将相都将自己灭亡的原因归结于天命,许多平民百姓也将人生的苦难、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一篇史论《伶官传序》,来探讨一下,事情的成败究竟是在天命,还是在人为呢?
二、作者简介:
欧阳修(1007-1072)字永叔,号醉翁,晚年号六一居士,卒谥文忠,北宋文学家,史学家,是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,北宋吉水人。
欧阳修是北宋中叶文学革新运动的倡导人,他提倡古文,批评北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,主张文章应“明道”“致用”。他积极培养、提拔、奖掖后进,三苏父子、曾巩、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。他在散文、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、诗文评论上有很高的成就,其中以散文的造诣为最高。
三、解题:
伶: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。
伶官: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,叫伶官。
传:传记。
序:又名“序言”“前言”“引言”,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。
作者自己写的叫“自序”,[内容多说明它的内容,写作缘由,经过,旨趣和特点];别人写的序叫“代序”,[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。]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,叫作“赠序”,[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、推重或勉励之辞,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。]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,叫“诗序”,[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。]]还有一种称为宴集序。
四、写作背景和目的:
五代的后唐国君庄宗称帝后,迷恋伶人,致使伶人重权在握。后来后唐发生兵变,而拥有兵权的伶人拒不发兵平叛,庄宗只得亲征,但败北,这时众叛亲离,伶人又乘危作乱,用乱箭射死庄宗。
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,借事论理,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而乱政的史实,总结历史教训,讽谏当时的统治者,要力戒骄奢,防微杜渐,励精图治。
五、讲解1-2段重要词句。
1、一词多义现象。
知
A、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,与其所以失之者,可以知之矣
B、小知不及大知,小年不及大年
C、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
D、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,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
与
A、与其所以失之者
B、与尔三矢,尔其勿忘乃父之志
C、无乃尔是过与
D、与秦而不助六国也
以
A、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
B、可以知之矣
C、而皆背晋以归梁
D、请其矢,盛以锦囊
乃
A、尔其勿忘乃父之志
B、乃不知有汉、无论魏晋
C、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
D、必以长安君为质,兵乃出
方
A、方其系燕父子以组
B、太行王屋二山,方七十里,高万仞
盛
A、其意气之盛,可谓壮哉
B、盛衰之理,虽曰天命,其非人事哉
C、请其矢,盛以锦囊
告
A、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
B、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
C、还矢先王,而告以成功
D、私见张良,具告以事
于
A、庄宗受而藏之于庙
B、至于誓天断发,泣下沾襟
C、而皆自于人欤
D、智勇多困于所溺
E、霜叶红于二月花
其
A、与其所以失之者
B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
C、其后用兵
D、何其衰也
E、其真无马耶
之
A、世言晋王之将终也
B、莫能与之争
C、尔其无忘乃父之志
D、句读之不知,惑之不解
E、之二虫又何知
F、吾欲之南海,何如
G、蚓无爪牙之利,筋骨之强
2、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用法。
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
负而前驱,及凯旋而纳之
抑本其成败之迹
3、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。
梁,吾仇也,燕王,吾所立。
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
请其矢,盛以锦囊
3、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
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
而告以成功
函梁君臣之首
一夫夜呼,乱者四应
仓皇东出
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
祸患常积于忽微,智勇多困于所溺
第二节
分析全文:
1、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?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是什么?
“呜呼!盛衰之理,虽曰无命,岂非人事哉!”
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。
2、欧阳修有没有否定天命的观点?
古代人常说: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。迷信地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,作为那个年代的封建士大夫,他没有否定这种传统说法,但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,强调人事的作用。
3、为了证明中心论点,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?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?
论据:庄宗得天下[盛],失天下[衰]的史实。
例证法——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,以论带史,以史证论。
小结:提出全文的论点,并以唐庄宗的事例为证。
4、“呜呼”这两个字,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?
慨叹,惋惜。
5、晋王弥留之际为什么赐予庄宗三支箭?
赐箭的原因:勉励儿子誓报父仇。 ……此处隐藏8297个字……知识目标:掌握本文的字、词、句的意义及其用法,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。
3、能力目标: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,学会美文赏读。
二、教学重点:
疏通文意,理解课文,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。
三、教学难点:
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、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。
四、教学方法:
点拨法探究学习法
五、课时安排:
一课时
【教学内容和步骤】
一、导入新课,引出文章论题
由杜牧《题乌江亭》引入
二、解题
三、了解背景,体会讽谏意味
四、听课文朗读,注意字音和断句。
五、疏通文意,课文探究学习
(一)第一、二段课文学习
1、强调重点字词
2、探究:
(1)、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?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。
(2)、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,“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”在于什么?
(3)、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?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?
(二)第三、四段课文学习
1、强调第三、四段重点字词
2、探究:
(1)、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?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?
(2)、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?试具体说明。
(3)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?
七、课堂巩固练习
1、古今异义2、词类活用3、特殊句式4、名句积累
八、美文赏读
1、结构美——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
2、文理美——探究主旨与教训
3、抑扬美——探究抑扬手法
4、文笔美——探究叙事简约、语言精警的特点、文句的对称美
九、拓展延伸
十、布置作业
《伶官传序》教学设计7[教学目标]
1. 学习“盛”“告”“困”“于”“其”“之”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,《伶官传序》教学设计4。
2.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,了解古代文化常识。
3.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。
[教学重点]
文言词语的用法。
[教学难点]
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。
[媒体设计]
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,突出教学目标
[课时安排]
二课时
[教学过程]
1.检查学生预习。
学生朗读课文。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,从而了解预读情况。
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:
课文第二段“世言晋王之将终也,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:‘梁,吾仇也;燕王,吾所立,契丹与吾约为兄弟,而皆背晋以归梁。此三者,吾遗恨也。”’文中提到晋王、庄宗、梁、燕王、契丹、有的是王名(指人),有的是国名(也暗指人),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(不要照读注解)。
3.时代背景简介:
五代(907-960年),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,即后梁、后唐、后晋、后汉、后周,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。在这53年间,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,篡弑相寻,战乱频起,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。庄宗称帝后,迷恋伶人,“常身与徘优(pái yōu,杂耍艺人)杂戏于庭,伶人由此用事”,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、史彦琼、郭从谦等包围。庄宗同光四年(926年)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,叛乱四起,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,旋又单骑逃逸,导致乱军大败。庄宗亲征败回,众叛亲离,郭从谦又乘危作乱,用乱箭射死庄宗。100多年后欧阳修著《新五代史》,就此事发出感想,借事论理,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“天命”,主要在于“人事”。文中最后一段提到“及其衰也,数十伶人困之,而身死国灭,为天下笑”即指此事。
4疏通课文:
(1)正音:矢(shǐ)盛(①shèng盛衰之理;②chéng盛以锦囊)函(hán)
(2)补充注释:
原—一用作动词,推原,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。
盛以锦囊—一“以锦囊盛”的倒装。用锦绫做的袋子装着。盛,装着,动词。
函—一动词,装在木匣子里。原意“匣子”。
本——动词,溯本、推求、跟“原”意思相近。
5.阅读提示:
这篇史论观点明确,论题突出,说理有力,条理分明。前段叙事,后段议论。通篇围绕“盛衰”二字下笔。文章开头,开门见山提出论点,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《《伶官传序》教学设计4》。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“盛衰之理”的重视,对“岂非人事”的强调。用一个“原”字推寻原因,点出庄宗得失之事,引出文章的主要论据,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。“虽曰……岂非……”是反请语气的转折复句,意在强调后者。
在论述过程中文章紧扣庄宗“得与失”“盛与衰”,说明立论的历史根据。全文的论据,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、报仇雪耻,后来由胜而败、由盛而衰的史实。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,表达了作者的观点。引史评史,就史论事,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、评论,从中归结出发人深思的道理,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,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。本文在“写史”方面,文字精当。先写晋王临终遗嘱,庄宗恪守父命,出兵报仇,终于凯旋——有“系燕父子以组,函梁君臣之首”的“壮举”。证明“成则由人”的道理。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,以为大功告成,不思强盛,宠信伶官,由盛而衰,最后落个仓皇出逃、土卒离散、君臣相顾、不知所归的“惨状”。也证明了“败亦由人”的道理。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,写出盛衰、成败两个方面。“方其……可谓壮哉!”“及……何其衰也!”两句末的两个感叹句,用词不同,却饱含着强烈的感情色彩。“可谓壮哉”在赞叹中含有轻蔑;“何其衰也”,在惋惜中蕴含谴责,都表达了作者对这件历史事实的鲜明的观点。接着又用“岂……欤?”“抑……欤?”反诰语气的选择复句强调后者,说明成败之事“皆自于人”的道理,得出“忧劳可以兴国,逸豫可以亡身”的结论,印证了开头的论点。为了加强文章的说理性,在最后一段中进一步推论,仍用“方其……”“及其……”的对比句式,推出“祸患常积于忽微,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”的道理,扩展了论点,照应了题意,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。
[附]板书设计(可配合疏通课文书写)
6.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?
作者为《伶官传》作序,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,表面看来文不对题,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。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,不必重复。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,作者以历史为鉴,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,以史论事,内容联系很紧密,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。文章最后也提到“数十伶人困之”的事实,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,这样扣住了题意,突出了中心。
写作训练:
选择某一史实发表见解,自拟题目写一篇评论文章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