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与问教学设计
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,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,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,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与问教学设计,欢迎阅读,希望大家能够喜欢。
学与问教学设计1一、激趣导入
1、屏幕上出现“学问”一词,指名读,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?
(生:知识、学识、文化……)
2、屏幕上出现“学与问”,老师在中间加上了一个“与”,又是什么意思呢?
(生:学习与提问)
3、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,叫《学与问》。学、问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?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第二十七课。
(板书并齐读课题)
二、初读感知,了解内容
1、我知道大家课前一定做了充分的预习,那么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呀?
(生:4个自然段)
2、我想请4位同学来读一读,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,好不好?
(生:指名读,并作点评)
3、一次的朗读,我们都会有不同的体会。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,快速浏览全文,想一想,你知道了什么?
(生:很多有学问的人,小时候都是非常好问的;学和问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;只有多问问题,才能学到知识;学和问不能分开;……)
4、通过预习,大家就了解了这么多,说明大家真的做到了边读边想,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。接下来,我们将认真地去学习、体会课文,相信大家对两者关系的感悟会更加清楚、明白。
三、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
1、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,然后完成屏幕上的内容。
(生:按课文的内容完成填空)
2、对于整篇文章来说,第一自然段是最重要的,因为它是文章的总起段,下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说明第一自然段。
3、在书中找找看,都向我们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事例?
(生:哥白尼、沈括)
四、学习第二、三自然段。
1、你对哪个人比较感兴趣呢?
(指名说)
2、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再来认真地读一读,然后和小组的同学谈谈你的收获,说说你觉得哥白尼或者沈括身上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。
3、学生进行汇报。
哥白尼: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哥白尼——好奇、好问
哥白尼从小对科学知识的渴望、对科学奥秘的不懈追求,为其将来可以成为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奠定了基础。
学习了这部分内容,说说你有什么收获?
(生:问是成功的开始;只有学会问,才能取得成功……)
沈括:通过具体的语句体会沈括——好问,善于观察和思考
通过大家的汇报不难看出,只有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,才能够求得真知。
课文中列举了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,那就是——(生齐读第一自然段)
五、学习第二段
1、无论是哥白尼生活的世界,还是沈括生活的世界,他们距离我们都十分的遥远。
那么我们现在又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呢?快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找找看。
2、老师找了几幅图片,我们一起来看一看。
很新鲜是不是?面对这样一个日新月异、瞬息万变的世界,我们有新奇、有疑惑。那么大家来说说看,有了问题,我们该怎么办呢?
(生:多问问题)
3、古人云:“能者为师”,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?
(生:只要他确实……向他请教)
4、老师这里也有孔子的两句名言,你能结合刚才我们读的内容,说说你的理解吗?
(生:理解)
5、看来,遇到了问题,我们应该多向人请教,拜能者为师,这样才能学到更好的知识。
六、小结
同学们,今天我们从中外名人的身上,找到了可以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。在本节课结束之前,老师也想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。(发相关卡片)
你喜欢老师送给你的金钥匙吗?来,谁想读给大家听,你的金钥匙是什么?(指名读)
老师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利用好这一把把金钥匙,让它可以真正成为开启属于你知识殿堂的大门!
课文首先提出观点,接着举例说明“问”的益处,然后再举例
说明“勤学”的重要性,最后总结全文。
学与问教学设计2目标:
1、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。
2、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,学习写作方法。
3、借助文本,让学生懂得“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。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,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。”“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,只有在学中问,在问中学,才能求得真知”的道理;
4、学生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,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。
过程:
一、复习导入
1、今天我们继续学习《23学与问》,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主要是讲什么?(问)
2、是的、这节课我们就重点围绕“问”,进一步走进文本,去触摸作者思想的脉搏。
二、为什么问?(“问”的重要性)
1、为什么要问呢?谁来读读这句话—出示:“问”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,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。”
指名读,说说你读懂了什么?(问很重要)再读,通过你的朗读表现。
作者用两个极其形象的比喻说明了问是很重要的。齐读
2、同学们,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。这个世界日新月异,瞬息万变。问就显得更加重要(再读:“问”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,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。”)
3、知道了问有这么重要,那我们又该“怎样问”呢?
三、怎样问?
默读课文2-4小节,想想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问?
(一)、多问(好问)
1、生:我们更应当像哥白尼那样,遇事多问几个“为什么”,学会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。(板书:好问)
2、哥白尼是怎样做的呢?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。
(自由读)说说你读懂了什么?(好问)你从那里读懂的?
抓住“经常”“缠着”——引导学生读好
(学生也可能从省略号读出——好问)
3、补充介绍哥白尼——引读:哥白尼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,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“为什么”开始的。
4、哥白尼如此伟大的成就,以及他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,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“为什么”开始的。难怪作者会说:“问”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,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。” (齐读)
(二)、能者为师
除了好问,我们还应怎样问?
1、有了问题我 ……此处隐藏3879个字……>(4)哥白尼小时候勤学好问取得了辉煌的成就,正如巴尔扎克说的,出示: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,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。——巴尔扎克
指名读。
(5)出示: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。
指名读,突出“问”字。
3.请同学们默读课文§3,找一找,作者还告诉我们什么?
(1)交流。
a.“能者为师”学生交流字典上的解释。可以让学生在课文的这段话中,找到什么叫“能者为师”。
相机渗透学习方法:同学们,理解一个词语,我们除了请教字典这位老师外,我们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到词语的意思。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解释词语的方法。
b.由“能者为师”你想到了哪些句子?出示:
三人行,必有我师。——孔子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——孔子
(2)你现在明白了“能者为师”的道理,请你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。(出示: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。)
齐读,想一想,谈谈体会。(知识不仅是学来的,更是问来的,要向那些能给我启发,给我帮助的人请教。)
4.默读§段4,作者用沈括的例子,又想说明什么?
(1)出示:在求知的过程中,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。
齐读。板书:问思结合
(2)沈括的疑问是什么?他是怎么做的?
a.指名回答。追问:对于“同是桃花,开花的时间相差很远”的问题,为什么他还要自己去找答案呢?
b.小结:古人云:(出示)学而不思则罔。意思是光学习,不去思考,则会导致迷惑。勤学好问加上思考,才是真正的“学”、真正的“问”。
(3)沈括其人。
介绍沈括:在我国北宋时代,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才、成就显著的科学家,他就是沈括。他精通天文、数学、物理学、化学、生物学、地理学、农学和医学,他还是出色的工程师、军事家、外交家和政治家,同时,他博学善文,对音乐、医药等无所不精。
你觉得沈括是个怎样的人?指名说。
(4)正是因为不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解释,积极地用自己的眼光
去观察,自己的大脑去思考,问思结合,沈括才取得了非凡的成就。我们现学现问,再读一读§4,找一找有什么疑问?
预设:
a.对“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”的理解。
师:大伙想想,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?指点:问。问谁呢?——能者为师。
交流:抓住“始”和“尽”这两个词语,然后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。
b.了解《大林寺桃花》。
人间四月芳菲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。
长恨春归无觅处,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c.山上的温度为什么比山下的低?(同一纬度,海拔越高气温就越低。)
相机表扬,渗透学法:真棒!同学们,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。当别人也不知道的时候,我们可以上网,拜电脑为师,这也是很好的学习语文的方法。
(4)师:同学们,你们看沈括学习的时候有了疑问,多观察,多思考,后来才成为著名的科学家。这时候,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更深的体会?出示: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。
齐读,再谈体会。(学习知识除了勤学好问,还要问思结合,在实践中寻找真理!)
过渡:是啊,同学们,你们看,无论是哥白尼小时候的好问,还是沈括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,这些都是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。这样啊,更能够说明: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。
5.确实,学问学问,既要学,又要问。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,只有在学中问,在问中学,才能求得真知。课文最后一节总结了“学”与“问”之间的关系。
(1)出示§5,自由读,指名读。
指点:把红色标出的词语,“(既要)学(又要)问、相辅相成、只有……才……、勤学好问、真正”读得更好些。
(2)练读。指名读。
(3)齐读。
【设计意图】通过朗读、提问题、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意思等方法,让学生逐步理解“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”的真正含义,适合引入名人名言,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,又引导他们对名言的积累、感悟,丰富了课堂,促进学生内化。
三、总结,升华理解
1.课文学完,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举了哥白尼、沈括的两个事例来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,这种写法是说理性文章最常用的的:摆事实,讲道理(板书)。以后想要和别人讲道理时,可以想想这篇文章的写法。
2.送名言。
提出一个问题,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。
学贵有疑,小疑则小进,大疑则大进。
好问的人,只做了五分钟的愚人;耻于发问的人,终身做愚人。
3.考考大家“活学活用”的本领,出示小故事。
(古时候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家,得到了个当朝宰相赠送的书有“学问”两字的金匾。这家主人过世后,他的两个儿子分家,谁都想得到那块能带来学问的金匾,互不相让。结果两人只好找来工匠把匾从中一分为二。老二得到了有“学”字的半块。于是他就扛着这半块匾到处求学,见什么学什么,从不多问。几年下来,却一无所获。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,智者给他以指点,使他茅塞顿开。)
(1)提问:同学们,如果你们就是这位智者,我就是这家的老二,你该如何帮助我呢?
(2)学生写一写,交流。
4.小结:今天,我们学习了课文,知道“学问学问,”既要学,又要问。还要注意将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!
【设计意图】教学末尾注重点明说理文常用的说理方法,与课始照应,突出说理文的特点。在理解的基础上送名言有利于学生升华自己的认识,说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道理,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。
四、延伸课后
课后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勤学好问的名言摘抄下来,做成书签,送给同学和朋友。
【板书设计】
23学与问
摆事实
勤学+好问+问思结合=学习的主人
讲道理
【教材分析】
这是一篇说明事例的文章。课文围绕“勤学好问”这一中心论点,通过中外两个具体的事例,告诉我们“问”的重要性,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。
【学情分析】
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说理文,重在首先明确作者的中心观点是什么?又是如何逐步来说明这个观点?采用了什么的写法?所以,在本课中,注重对说理文一般特点的渗透,再结合课文内容,“以教导学”,引导学生探究、学习。
【设计理念】
本课时第二课时。根据“生本”理念解放学生的“学”,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,发挥教师“导”的作用,“以教导学”,先让学生了解说理文的一般特点,再结合课文内容,通过朗读、质疑,尤其是适时引入名人名言及渗透学习方法等方式逐步理解“知识是学来的,也是问来的”这一中心观点,让学生明白“问”的重要性,渗透从小养成勤学好问习惯的意识。
文档为doc格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