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春望》教学设计

时间:2024-10-15 04:53:17
《春望》教学设计

《春望》教学设计

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,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,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。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春望》教学设计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《春望》教学设计1

课文分析:

这首诗是作者在约45岁的时候写的,杜甫刚经历安史之乱,空有满怀爱国情怀,却眼睁睁看国家支离破碎。这首诗正是抒发他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,但是却不是直抒胸臆,而是把个人的愁情寄托于书写世情上,这种博大兼济的情怀,是人性中最为美好的部分,也是杜甫诗歌最为感人的地方。

学情分析:

本班学生领悟能力中等,自主学习能力不强,但是很富于联想和想象。他们对于诗歌的鉴赏方法还是很陌生,技能上也很薄弱。

教学目标:

知识与技能:掌握生字词,理解诗歌内容,提高鉴赏名句能力。

过程与方法:小组合作探究品析诗句。

情感、态度与价值观: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。

教学重点:

品味并鉴赏诗句。

教学难点:

理解作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。

课前准备:

学生预习、教师准备PPT辅助教学

教法学法:

教法:引导法、点拨法。

学法:自主学习、小组合作。

教学课时:

1课时

教学过程:

一、导入:

同学们,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的《望岳》,被诗人积极乐观上进的豪情壮志所感染,那时的杜甫是一位奋发向上的青年。我们在上首诗了解了青年时期的杜甫,那么中年的他是否还会有着当年的壮志呢?让我们一起通过《春望》来了解。

二、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

1、请学生介绍杜甫,教师补充。(课件显示)

杜甫,字子美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后人尊称他为“诗圣”,他的诗多沉郁顿挫,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,故被誉为“诗史”(李白“诗仙”),著有《杜工部集》。我们曾学过他的《登高》(学生回忆),“三吏”(《新安吏》、《石壕吏》、《潼关吏》)、“三别”(《新婚别》、《垂老别》、《无家别》)。

2、学生借助参考资料,说说创作背景,教师补充。(课件显示)

安史之乱爆发后,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。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,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,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。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,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,黯然神伤,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。

三、生字词

学生自主展示预习生字词

溅(jiàn)搔(sāo)浑(hún)胜(shēng)簪(zān)

四、范读与朗读

1、教师范读课文

2、学生齐读、朗读、品读(融入与第五部分的品析)

五、诗句的理解与品析

学生自主翻译、评价、补充

译诗参考:

国都残破,山河依旧,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。感伤国事,见花而溅泪;怅恨离别,闻鸟而惊心。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,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。忧而搔头,白发一天天短少,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。

学生自选诗句、词品析,教师引导。

首联即写“春望”所见:国都沦陷,城池残破,虽然山河依旧,可是乱草遍地,林木苍苍。一个“深”字写尽山河破碎,人民离散。这是一种什么写法?答:寓情于景、情景交融

颔联是分写,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。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,意思是由于战乱,都城破败,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,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。“溅”“惊”二字,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,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,鸟使我的心灵惊悸。一个“感”字,“恨”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,国都残破,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。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,这属于哪种写法呢?答:触景生情

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:自安史叛乱以来,直到如今春深三月,战火连续不断,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,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“万金”啊!“连”:说明战争时间长,百姓生活痛苦不堪。

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,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,半年多的陷身长安,由国想到家,再由家想到自身,白发越搔越少,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。“白发”为愁所致,“搔”为解忧,结果“更短”可见愁的程度。

六、合作探究,交流展示

问题答疑: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,小组合作探究解决。

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:

1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?

明确:忧国思亲的感情。

2、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?

明确:寓情于景、触景生情。

3、通过这篇课文,杜甫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?明确:爱国主义思想

七、学生小结、盼望新课

小结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?

八、朗读并试背全诗

九、布置作业

1、背诵课文

2、完成课后练习

《春望》教学设计2

一.教学目标

1.知识与能力

⑴深入理解诗句,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。

⑵在自主合作、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,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。

2.过程与方法

⑴朗读法:俗话说,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,特别是古诗词。诗的节奏、韵律,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,因此,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。

⑵自主合作、讨论探究法: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,自主合作,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,让学生相互讨论,主动质疑,以学促教。

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

反复朗诵诗歌,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。

二.教学重难点

教学重点:理解诗歌内涵,准确把握诗中情感,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。

教学难点:深入理解名句,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。

三.教学方法:

诵读探究讲授

四.教学过程

1.导入

民间疾苦,尽收眼底;世间疮痍,诗歌表达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《春望》,聆听从他笔下流淌出来的诗篇。

2.知人论诗

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。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,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,想要再有一番作为,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,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,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。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,满目荒凉,而家人久别,存亡未卜。第二年(757年)暮春,春回大地,鸟语花香,草木茂盛,生机勃勃,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。诗人触景生情,感慨万千,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、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--《春望》。……此处隐藏19108个字……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诗人因民生而落泪,这就是诗圣杜甫。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,既是文学的丰碑,亦是人格的丰碑。怀着对诗人的敬仰,我们齐背这首诗。

2、学生总结评价一节课的学习。

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。

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。

作业

1、积累杜甫的诗歌,进一步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
2、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,选择一首古诗进行赏读。

板书:

春望

杜甫

“丹采”“风力”

国破城荒凄

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

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

白头更短愁

《春望》教学设计15

一、教学目标:

1、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。

2、记忆名句,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,做到学以致用。

3、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、意境美、音律美和含蓄美。

4、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。

二、教学重点、难点:

重点:

1、理解诗歌内涵,准确把握诗中情感。

2、深入理解名句,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。

难点:

1、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

2、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

三、课时安排

1课时

四、教学过程

第一课时

一、导语

杜甫诗之沉郁,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,浮想联翩,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。

二、整体感知

1、借助课下注释、工具书,扫除文字、词语障碍。

抵,值,相当;

浑,简直;

簪,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。

2、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。

杜甫《春望》背景

《新唐书肃宗纪》载:这年正月,“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,张巡败之”。二月,“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,败之”,“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()及安庆绪战于武功,败缕。庆绪陷冯翊郡,太守萧贲死亡”,“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”,“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,败之”。《资治通鉴》卷二百一十九载,这年三月,“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”,”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,郭子仪击走之”。整个春季三个月,战争不息。

三、理解诗的意境、内容

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(757年)三月,杜甫在长安时所作。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,满目荒凉。诗人触景生情,抒写了伤乱的感慨。

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,包含感叹;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,充溢高情。全诗沉着蕴藉,真挚自然。

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开篇即写“春望”所见:国都沦陷,城池残破,虽然山河依旧,可是乱草遍地,林木苍苍,一个“破”字触目惊心,一个“深”字,令人满目凄然。

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”花鸟本为娱人之物,但因感时恨别,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。

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,由近而远,由远而近,从城到山河,由满城草木到花鸟。感情由隐而显,由弱而强,步步推进。在景与情的变化中,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,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,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——想望亲人。

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写出了消息隔绝、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,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,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,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。

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”烽火遍地,家信不通,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,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,不觉于极无聊之际,搔首踌躇,顿觉稀疏短发,几不胜簪。这样,在国破家亡,离乱伤痛之外,又叹息衰老,更增一层悲哀。

四、问题探究

1、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,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。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?为什么?

提示: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——一个“深”字写尽山河破碎,人民离散。
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——因为感时伤怀,加之久别思家之苦,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,不但无心赏玩,反而落泪心惊。“溅”“惊”二字,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,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,鸟使我的心灵惊悸。
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——“连三月”见战祸之长。“抵万金”极言家书难得。足见思家之苦。
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——苦痛无法排解,搔头更增哀叹。

2、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?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,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?

明确:写了国都、山河、城、草木四种形象。国破,山河依旧,城春,草木深。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:国都沦陷,城池残破,虽然山河依旧,可是乱草遍地,林木苍苍,使人满目凄然。

3、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,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?

明确:烽火连天,兵荒马乱,“家书”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。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,然而终归是失望,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,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。

4、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,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。杜甫的《春望》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,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?

“国”是指都城,即长安——是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,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。但是,目前的长安,惟有山河存在,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,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?春天来了,城里到处都是“草木深”,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?

5、如何理解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两句的意思?

课本的注解是:“感时花溅泪”——感伤国事,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。“恨别鸟惊心”——伤心离别,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。其实在这里运用了“互文”的修辞手法。意思为: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,为离别而感到遗憾,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,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。

6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?

明确: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,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,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,尾联写忧国思家的感情,在国破家亡、离乱伤痛之外,叹息衰老,又多了一层悲哀。

7、名句品评。如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是千古传诵的名句,奥妙在哪里?

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。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,举手搔头,意欲解愁,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,稀疏短发,几不胜簪,顿觉衰老,更增一层悲哀。

五、学生朗读、背诵这首诗。

六、总结

《春望》集国优、家愁、人衰之情于一体,读后让人百感交集。诗人借景抒情,言为心声,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,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。

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、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,意脉贯通而不平直,情景兼具而不游离,感情强烈而不浅露,内容丰富而不芜杂,格律严谨而不板滞,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,得铿锵作响,气度浑灏,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,历久而不衰。

七、布置作业

1、背诵并默写这首诗。

2、完成课后练习题。

《《春望》教学设计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